相关课程

    课件预览截图
    学情分析 本文写于1941年3月,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。当时,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,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,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“皖南事变”,进犯抗日根据地;日寇也肆无忌惮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。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,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主席的领导下,毫不气馁,坚持抗战。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,描写了“西北极普通”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,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,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。文章不仅思想博大精深,而且结构严谨完美,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“景美”,说到白杨树自身的“形美”,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“神美”,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,有很重要的范本作用。教学工具初中生生活经历略为欠缺,生活实践少,对于未曾历经的事件很难感同身受,且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,因而对于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与作品情思很难把握,对于本文语言的欣赏需反复引导,方可体会、理解。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,除少数学生外,班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较强、但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较弱,少...(教案全文约1442字) 15 白杨礼赞_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: 2023-03-20 00:05:20  视频时长:42:34